当前位置: 视线新闻网 -> 新闻快报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陶塑艺术学院院长、青年陶塑家、济南陶塑非遗传承人王令涛

新闻快报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04-19 10:29    阅读量:7240   会员投稿   

妙手生花淬炼陶塑技艺 ,非遗作品赋能传统文化

——访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陶塑艺术学院院长、青年陶塑家、济南陶塑非遗传承人 王令涛

陶韵传承,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山东,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更是中华优秀文化——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世界范围内享有“齐鲁大地、礼仪之邦”等美誉。在山东济南,有一位钟情非遗陶塑技艺的民间手艺人,他融会贯通、刻苦钻研,将先贤的儒家文化和陶塑巧妙融合,将文物藏品仿制复活,将古代典籍的文字实物生活化,创作出一件件推陈出新、富有文化意蕴和时代内涵的陶塑艺术品。他就是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陶塑艺术学院院长、青年陶塑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陶塑项目、济南陶塑非遗传承人——王令涛。

自进入陶塑行业以来,王令涛十几载春秋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深入挖掘山东儒家先贤文化,耐心钻研陶塑技艺,灌注心血、抟入灵魂,在默默坚守中妙手生花,静静地诉说着中华传统陶塑技艺的无限魅力。

正文——

与陶会缘    一生所向

《史记·孔子世家》载:“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其中所谓“鲁”便是指如今的山东省地区,孕育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璀璨瑰宝。不仅给后世的中华儿女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中国人民修身养性、培养道德理性的重要指导思想。

有所执,有所为,有所成,乃人生之幸。自九十年代末从事厨师行业,王令涛主要负责雕花、盘饰、餐饮美化台面装饰设计等工作。在此期间,他辛苦钻研雕花技艺,大胆创新创作思路,从而雕刻出许多栩栩如生的精美作品,获得了众多顾客的一致青睐。面对“年华”易逝的作品,其虽美却无法长久保存,王令涛深感可惜。机缘巧合之下,他尝试以黄河泥为原材料用泥塑来呈现作品,在创作泥塑作品的过程中,王令涛找到了自身的潜能。怀揣着对陶塑的热爱与吃苦耐劳的性格,王令涛毅然地辞去原有的固定高薪职业,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陶塑事业,并克服重重困难远赴全国各地学习陶塑技艺。在学习期间,他勤勤恳恳、如饥似渴,不耻下问,终以一片匠心,谱写着他与陶塑事业的壮阔篇章。

成长于齐鲁大地,自幼便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王令涛老师对于儒家文化可谓是如数家珍。在远赴别地学习陶塑技艺时,王令涛发现当地的陶塑基本上都以本地文化为创作主题,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由此他便诞生了以儒家思想、山东本地风土人情为主题的创作思路,坚定了做自己家乡艺术作品的决心,讲好中国故事,深入挖掘新时代精神内涵,并将博大精深国学思想以实物立体化为载体的方式加以呈现、传承,赋予文化新的时代活力。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为了能够更好地雕刻出精美且富有文化意蕴的作品,王令涛老师呕心沥血、矢志不渝地深入学习儒家文化,翻阅各类儒家典籍,拜访名师专家,积极与同行交流,终于历时五年创作出了国内首套孔门七十二贤陶塑群雕。孔门七十二贤是儒家的杰出代表,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同时也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为众人所尊崇。在创作雕塑时,王令涛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陶塑的表现形式,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大胆地融入现代感的人物形象设计。这套孔门七十二贤陶塑群雕艺术品,生动展现出了每位先贤弟子的性情特点,既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丰富内涵,还十分贴切人物形象表达,蕴含着生动的故事性,丰趣喜人的表情,迎合了当代年轻人对儒家思想的喜爱形式。对此,王令涛进行了将孔子陶塑卡通化的尝试,把孔子新六艺体系精髓的转化深入挖掘,为传统的陶塑非遗技艺和儒家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赢得了广大青年朋友的一致好评,成为了青年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纽带。其陶塑作品也荣获了第九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等奖项,并被中国孔子研究院、中国文化院,尼山书院,等十几家高端国学机构收藏购买,做到最大努力的推广和宣传儒家文化,成为全中国最短时间创作孔门七十二贤陶塑作品最多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目前正在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当中,在此背后,我们能够看到一位匠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非凡精神。

寓文于塑   大展宏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013年,习总书记在前往山东曲阜考察时,发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顺势而为,向前发展。其实在王令涛老师钟爱传统技艺的热近二十多年时间里,他一直默默无闻地坚守着这份挚爱,数年如一日般地弘扬儒家文化、山东文化。生于斯长于斯,作为一名山东人,王令涛认为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承好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此,他致力于寻求陶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之路,一路冲云破雾、锐意进取,以柔韧臂膀,肩负起社会重任;以多种渠道,传播陶塑风采。将儒家文化的魅力以立体的陶塑形式呈现出来,向世人展现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熠熠光辉。

党中央一直在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千百年来,中国陶瓷积蓄了丰富的历史遗存。为树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用陶瓷艺术作为载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到了最好的诠释。

平日素爱读报的王令涛注意到了报刊上的这条新闻,也更加坚定了他走上将文化与陶塑相结合这条道路的决心,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传承好家乡文化,书写陶塑技艺的新局面。2013年,王令涛于山东省章丘市创办了泥塑陶艺工作室,从此便拥有了独立的研发基地、完整的制作团队和配套的陶艺窑炉。然而,王令涛并没有满足于当下所取得的成就,他秉持着对陶塑超乎常人的热爱,以更加坚韧的态度行进在陶塑与时代的创新之路上。终于,依托于传统的的陶塑制作工艺,王令涛继承现代的釉色彩陶泥属性,将其巧妙结合,持续深入创新,形成了山东省济南地区特有的陶塑工艺技法和表现形式。2018年成功申报了济南地域性非遗项目——济南陶塑,成为了一名济南陶塑技艺的非遗传承人。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济南自古多文人雅士,便为这片厚重的土地孕育出不胜枚举的文化风潮,“碧筒饮”作为济南一项历史悠久、传承千年的民俗,吸引了王令涛的目光。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碧筒饮始于魏晋,盛于唐宋,首先要采摘新鲜荷叶盛酒,接着将叶心捅破,使茎叶相通,然后从茎管中吸酒,文人雅士称之为“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为了完美复刻“碧筒饮”的盛景,王令涛辛苦钻研各大博物馆藏品荷叶吸杯“碧筒饮”吸杯的造型和制作技艺,深入学习“碧筒饮”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最终历经四载风雨的打磨与创新,成功打造出了荷叶碧筒饮吸杯,使“碧筒饮”再次出现在济南的大明湖畔,是我国创作出荷叶碧筒饮吸杯的第一人!暮去朝来、春秋更迭,历史在滚滚的长河中奔涌向前,而此刻,过去和现在仿佛通过手心中所捧的荷叶碧筒饮吸杯连接了起来,诉说着千年民俗的傲人魅力。

文化要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只有坚持以人民为导向,非遗陶塑技艺方可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云程发轫,万里可期。王令涛在创作陶塑的过程中,牢记党的宗旨,尤为注意与新时代特色相结合,创作出广大人民大众所喜爱的陶塑作品。

砥砺前行    造炬成阳

风雨过后方能出现彩虹,在王令涛成长为一名闻名的非遗陶塑传承人的过程中,经历了诸多坎坷与磨砺。幸而,他遇到了多位愿意给予他无私帮助的领路人,在王令涛为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创作出“冰雕连”泥塑时,有缘结识了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王力一董事长,就是人生道路上重要的一位。王力一董事长向他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一名退伍老兵,,并被王令涛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创作经历所感动,当即为他提供了物质支持。为努力创造有关国学文化儒家经典的陶塑时,做到了对一位手艺人的坚强后盾。在贵人的扶持下,王令涛老师更加勤奋刻苦,深造陶塑技艺,并用自身的努力回报所得到的倾力资助。

为贯彻推动非遗创新发展,守正创新的力明人为此做出了最好的实践证明,提供了良好的样板榜样。为此发明创造的“力明双玺杯”就是落实党的各项指示精神的典型代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创艺术品结晶,并荣获多项奖项及证书。

作为力明学院非遗传承人参照学院中医药博物馆陈列的珍贵瓷器,出自明洪武年间距今650多年的“戒盈杯”与全国多家博物馆藏品荷叶吸杯相结合发明。根据其科学原理,专家团队历经五年努力研发,集体现传统非遗技艺、中华陶瓷艺术、中医药康养文化和国学思想寓义的艺术精品“力明双玺杯”。成功申请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含金量最高的非遗手工艺类原创型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发明专利,通过国家食品安全局下发合格使用证书。其最大的特点是,将原有吸杯与独创虹吸荷叶茎杆造型结合,将双管巧妙设计融入在一只瓷杯中加以装饰呈现。向杯中倒入液体,要水平使用,未到八成时滴水不漏,超八成,液体就会全部流尽,充分阐释了国学经典“满招损、谦受益”的育人警示道理。该杯不仅适于收藏和观赏,还可用于养生茶饮,即代表了万年陶瓷历史之厚重,又蕴含了国学文化之精髓,被专家誉为世间罕见的艺术珍品。该杯的惊艳面世为传承优秀传统技艺、发扬大国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作出了创新性的杰出贡献。

技艺只有代代传承,方能传承不息、历久弥新。如今,作为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陶塑学院院长、力明学院非遗传承人、济南文物保护与收藏协会雕塑委员会会长、山东省人文艺术研究院陶塑研究所所长,王令涛以身作则,给学生们树立起良好的榜样。王令涛谈及学习陶塑技艺,告诫后辈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耐力,他会竭尽所能地教授学生,将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传承下去,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广开来。此外,王令涛还在闲暇时间开办了公益培训项目,免费传播陶塑技艺和非遗文化,并被山东老年大学聘为专职教师,以点滴之力助力非遗陶塑技艺的传承之路。

大辩不言,尽管王令涛老师已经在陶塑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他仍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更上层楼。为济南二安文化展览,王令涛费时两个月手捏出二安陶塑。小巧又不失精致的两件作品中不仅包含黄河泥等济南地理元素,在整体造型上“小细节”更是充分体现了二安文化。作为一名陶塑非遗传承人,王令涛创作的“济南作品”还有很多,一直坚持创作诸如月牙飞瀑等七十二名泉景观、老济南曲山艺海陶塑场景等本地特色的作品。王令涛说,想通过自己掌握的技艺双手,来创作更多关于山东的陶塑作品,传播讲述给更多的人,讲好中国故事,将非遗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历经十几载风雨,王令涛不仅成为了济南非遗陶塑技艺的传承人,还身兼孔裔国际公学非遗工坊陶塑传习所教席、山东泰山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等数职,我们坚信,未来在王令涛老师的带领下,以文化推广为宗旨,陶塑技艺将一路冲云破雾,于世界舞台之上,大放异彩、独领风骚!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25
ef6
669

友情链接